- · 《中学数学》栏目设置[05/29]
- · 《中学数学》数据库收录[05/29]
- · 《中学数学》收稿方向[05/29]
- · 《中学数学》投稿方式[05/29]
- · 《中学数学》征稿要求[05/29]
- · 《中学数学》刊物宗旨[05/29]
中学数学衔接课程的相关问题探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本身可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小学、初中与高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学生在认知与心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是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本身可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小学、初中与高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学生在认知与心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是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做好不同阶段的课程衔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以初一、高一的师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的数据,从中分析数学教学的衔接现状和因缺少数学衔接产生的问题,由此说明开设数学衔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给出推进中学数学衔接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现状
目前,在对部分初一、高一的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交流中,发现升学阶段的暑假期间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在通过补习班的方式进行下一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其中绝大多数的补课内容为开学新的课本知识.开学之后,在初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会因教学进度和初一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程度等原因,不会单独开设衔接课程来介绍小升初数学的联系与变化.同样在高一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也会忽略衔接课程的存在,以为某些知识点学生已掌握而不讲解或是在之后学生遇见问题时再讲解.也有一部分教师选择在开学初期开设衔接课程,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衔接课程的知识讲解较少,课堂进展较快,部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又较弱,使得他们对衔接知识一知半解,从而产生知识脱节,为以后解决问题留下了“暗坑”.
二、数学衔接课程缺失产生的问题
部分刚进入初高中的学生因数学衔接课程缺失,在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解题技巧与数学思想认知等方面没有进行良好的过渡.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头”,势必会使他们感到困难和畏惧,甚至是抵触,可能导致未来的学习出现一系列问题.
首先,问题表现在对新数学知识的学习方面.事实上,由于缺乏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常常不能将已学习的“旧知”熟练地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其次,问题表现在数学问题的解题应用方面.比如,学生对一般技巧性题型的解法掌握不熟练,对一道题已知条件的转化想法匮乏,因此在解题活动中导致了诸如计算量偏大、耗费时长、心烦等现象,从而使得学习投入与结果不成正比.
最后,问题表现在数学思想的习得层面.比如,学生对常见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程度不够,往往在遇见问题时无法从思想上体会数学逻辑推理的过程和应用数学解题的独特之处.
三、开设数学衔接课程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分析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的发展水平共有两种:一是学生目前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外界帮助所能达到自身潜力之外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称作最近发展区.未学过衔接课程的学生处于第一种发展水平,即原有的认知水平.而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数学衔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量基础的数学衔接知识,突破原有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获得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衔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度过“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扎实数学基础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一部分因素来自对未学知识的不了解或是对已学知识的不掌握.在小、初、高三个学习阶段,上一阶段学习的知识都是下一阶段知识的基础,这一部分知识在衔接阶段特别需要加以巩固与补充.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比上一阶段的学习更加深入,一些新的知识点会不断出现.学生在应用这些新知识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三角形重心等.这些新知识的缺失必将在学生学习新内容及解题过程中产生影响.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得不到衔接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支持,那么,学生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丧失学习了数学的兴趣.
(二)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分析
著名数学家张奠宙说过,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所有这些数学核心素养并不能自动地发生,教师需要结合数学问题、数学课程与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具体而言,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增多,计算能力、解题技巧的要求提高,这些需要经由数学思想的深化、逻辑思维的加深、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来有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文章来源:《中学数学》 网址: http://www.zxsxzz.cn/qikandaodu/2021/0610/827.html
上一篇:新时代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下一篇: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