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他屡次被外国质疑,为中国多次赢得世界级数学

来源:中学数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7岁,毫不知名的他与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中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83岁,低调行事的他与袁隆平一起,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名气不大,贡献却很大,

37岁,毫不知名的他与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中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83岁,低调行事的他与袁隆平一起,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名气不大,贡献却很大,是世界拓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早年创立了“吴公式”,引发了“拓扑学地震”。


在晚年,他放弃硕果累累的拓扑学研究,以中国古代数学为基础,创立了中国原创的数学机械研究领域,提出被国际数学界推崇的中国方法——“吴方法”。

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人民科学家——吴文俊。

从“吴公式”到“吴方法”,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吴文俊却自称“笨人”,他在很多地方不求甚解,一辈子只研究数学一件事。

今天,我和你聊聊“笨人”数学家吴文俊的人生传奇。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父亲毕业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很重视对吴文俊的教育。吴文俊自幼喜爱物理和历史,从未想过将来能走上数学研究道路。

他的高中,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创办的正始中学,有许多重金聘任的优秀教师。

有次物理考试,题目很难,没想到吴文俊竟然得了满分。物理老师认为吴文俊数学成绩好,才有了这样的成绩,所以鼓励他钻研数学。校长专门给他设立一个奖金,每年100块大洋,这相当于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但前提是必须要报考数学系。

按照当时吴家的条件来讲,负担他上大学的费用是非常吃力的,也就是说吴文俊可能失学。有了这次奖学金的机会,吴文俊尊重校方意见,于1936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多年以后,吴文俊仍然强调自己学数学是被动的,如果搞物理,很有可能做出成绩。但人生之路就是这样,往往选择都是被动的,但正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才拥有了被选择的机会。

抗日时期,上海沦陷,毕业后的吴文俊只好到中学去教书,前途一片灰暗。等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吴文俊感觉到了一束光照到自己身上。他进入了研究所做了一名研究院,陈省身讲述的拓扑学,让他产生了兴趣。

一年后,在陈省身的帮助下,吴文俊写作的一篇拓扑学研究文章被发表到美国重要的数学杂志上,引发了一定的反响,这对吴文俊来讲是个莫大的鼓励,让他非常感激恩师陈省身,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46年,为了继续在拓扑学领域深造,吴文俊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两年后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将目光投向了拓扑学示性类。


当时关于示性类,有两位数学大师给出了不同的两个公式,争论不休,数学界一时无法证明谁对谁错。吴文俊经过认真测算得出,两位大师的公式都是正确的,并且给出了新的证明,一度让拓扑学的权威霍普夫质疑,但最终证明吴文俊没有错。

一个初出茅庐的东方学生,从而崭露头角,竟然不迷信权威,他的这个结论,引发了“拓扑学地震”,得到国际数学界的强烈关注。

也正是吴文俊等年轻数学家的建树,推动拓扑学成为20世纪数学主流学科之一。吴文俊的成果也被数学界称为“吴公式”,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1951年,吴文俊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说回国是天经地义事情,是非常自然的,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有祖国。


不过,这也让他失去了获得有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的机会。对于这个遗憾,吴文俊看得淡然,他说不拿这个奖,可以拿其他的奖,反正成绩是有的。

回国之后的吴文俊,来到北京大学任教,由于院系大调整,吴文俊离开北大,到了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这里被称为“数学国家队”一点都不为过,苏步青、华罗庚、关肇直、陈建功等一大批优秀数学家云集于此,吴文俊如鱼得水,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共同研究拓扑学。

1956年,由于提出“吴示嵌类”概念,做出拓扑学上的突出贡献,吴文俊与家喻户晓的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仅仅37岁。吴文俊是谁?除了学术界,老百姓是不知道的。

一年以后,吴文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在相对闭塞的中国,做出如此的成绩,让国际数学界感觉非常惊讶。他也被邀请到世界数学大会上专门做演讲,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

文章来源:《中学数学》 网址: http://www.zxsxzz.cn/zonghexinwen/2020/0718/391.html



上一篇:邀请函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
下一篇:吉林省中学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怎么才能开窍

中学数学投稿 | 中学数学编辑部| 中学数学版面费 | 中学数学论文发表 | 中学数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中学数学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